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挂牌成立以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为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智力支撑。今天,我们一起解读甘肃人才强业之路。
坚持送艺术到基层老百姓
送教下乡、互学互促。两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艺术、图书、文博、农实类专家学者深入一线,组织文艺骨干下乡演出、开展群文专家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涵盖文化旅游、舞蹈、声乐、美术、书法、摄影、非遗、音响、免费开放服务、文物修复等方面,每年有近5000名基层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密集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品,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基层广袤沃土上,在艺术创作田野里,专家们收获取之不尽的“活水”,汲取创作营养,在与群众互动交往中捕捉艺术创作的火花,让作品更接地气,更具人间烟火味。
“人才高峰”走向“人才高原”。当下,个别拔尖人才形成的“人才高峰”远远难以满足文化惠民需要。专家人才“蹲”在基层指导培训、现场示范,并以广阔胸襟和专业眼界发现、挖掘和培养人才。这种一线“苦旅”,就像安插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酵母剂”“放大镜”,让文化人以文化人方式切磋技艺、苦练基本功、发现好苗子。通过专家传帮带,近年来全省累计为1561名基层人才评定了职称。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观
牢固树立实绩第一,用工作能力说话、用专业标准衡量、用百姓口碑检验的鲜明导向,坚决杜绝混资历、累“本钱”。甘肃省歌剧院、甘肃省陇剧院等甘肃省专业艺术院团全都拉开架势、走进乡村,把“高高在上”的舞台搭在群众身边,让老百姓和社会来监督艺术家的能力水平。
“春绿陇原”一场接着一场办,广大演职人员都铆足了劲参与,拿出看家本领接受评判。全省艺术系列职称评审成果展演,汇聚了近两年晋升职称的130多名优秀艺术人才,省级文艺院团和部分市县文化单位一起比拼“艺术答卷”。全省职称评审书画摄影成果展,精选的55名高中级职称人员120余幅作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上述活动证明,只有让艺术走进百姓、接受评判,精品才会源源不断;职称评审只有让群众监督,获评人员才能立得住、站得稳,才能开辟一片星空、繁荣一个领域、引领一个时代。
组织文化和旅游系统和相关行业百名专家开展基层调研,让文博、文艺、图书领域专家人才彼此熟悉、相互学习、促进了“中融”;让文化和旅游系统专家与甘肃省文联、西北师大等10多个单位专家深度探讨交流,促进了“深融”;让省级层面与基层一线人才互学互鉴,凝聚发展合力,实现了另一种“深融”。每次活动均是专家人才“秀肌肉”,为全面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百名专家下基层,摸清了家底、解决了实际问题,达到了为基层送服务、为人才发展打基础的目标。
落实人才培养“三个倾斜”原则
坚持全省上下“一盘棋”,既抓好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教育,又抓好院团单位专业人员培养;既抓好省级层面人才队伍建设,又抓好市州县区和乡村人才梯队建设;既抓好文化和旅游尖端人才培养,又抓好大规模培训,用“高原”催生“高峰”。通过轮岗和交叉任职,让“文化大咖”深度了解旅游,让“旅游大咖”学习掌握文化,尽快成为多面手。目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者已经没有所谓的文化人、旅游人,都是“文旅铁军”。
打造“铁军”,靠的是党建和作风保证,同时与“三个倾斜”密不可分。向基层倾斜,培训资源优先保证基层需要,职称资源优先照顾基层,研究课题多方向基层倾斜,形成了大抓基层风向标,进一步提升了一线人员综合能力,激发了基层人员积极性;向优秀青年人才倾斜,既充分发挥年轻人优势,引导他们向业内前辈看齐,又严格管理教育,保证年轻人尽心尽责、不走弯路。在职称评审、选拔任用方面,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全省文化和旅游行业“85后”高级职称人员脱颖而出,青年才俊在放大文化和旅游综合效应中加快成长,向专业化倾斜,高度重视专家型拔尖人才培养,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提笔能写、张口能说、上台能演、出手能干、难题能破的真专家、大专家。组建甘肃文化和旅游智库、科教创新联盟和企业家俱乐部,搭建了院校专家、金融和企业人才各尽其才、服务发展的广阔平台。
人才是创业之本、干事之基和成功之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文化和旅游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强化人才支撑,奋力打造人才高地,推动中心工作与人才工作“两手抓、双丰收”,努力开创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相关推荐:
把艺术写在大地上 把文化送到百姓心坎上——甘肃文化旅游“百名专家”赴“一线”磨砺
声明:《把艺术写在大地上 把文化送到百姓心坎上——甘肃文化旅游“百名专家”赴“一线”磨砺》一文由漫游吧(www.manyou8.com)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