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参与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面推进保护传承,各项工作科学健康发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加大保障力度,建强传承队伍
2014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施行,这是陕西省在文化立法上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非遗保护法治化建设的里程碑。近年来,陕西省以《非遗法》和《条例》的贯彻落实为抓手,扎实推进非遗保护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陕西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省长任总召集人;成立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同时,全省各市、县(区)都相继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与专家委员会。这些机构的建立,为陕西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陕西始终以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与手段,狠抓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0人、省级438人、市级1281人、县级3977人,已基本建成了一支稳定、富有活力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
非遗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充分发挥文旅效能成为陕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2017年和2019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陕西省扶贫办先后两次召开文化(非遗)助力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命名了一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带动就业增收、扶贫帮困等方面成效明显,并在当地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单位。通过全省经验交流和实地走访参观,号召并带动更多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为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陕西各地在非遗扶贫实践中,将非遗扶贫列入工作计划,结合当地资源,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先后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企业+传承人+贫困户”“非遗+传承人+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灵活模式,并结合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广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搭接平台,有效推进了各地的脱贫工作。
积极探索让非遗底蕴更好融入大众生活
近年来,陕西不断探索非遗保护的新方法、新方式,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和特征,分别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不同的方式方法深入推进。在整体性保护方面,重点抓了陕北和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在抢救性保护方面,对一些濒危项目和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文字、音像等方式进行记录保存;在生产性保护方面,大力扶植剪纸、泥塑、刺绣以及传统饮食类等具有良好生产和品牌效应的项目,通过有针对性地扶持,凤翔泥塑、耀州窑陶瓷等项目均取得了良好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文化品牌产业。如今,包括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安鼓乐等在内的极具陕西特色的非遗表演,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身边,非遗在陕西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和喜爱。
在宣传展示方面,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为抓手,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及陕西省大型非遗展示展演为依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精彩、丰富的活动,在彰显陕西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近年来,陕西非遗已走进30多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塑造了文化陕西的良好形象。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也是传承优秀文化的生力军。对此,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注重从基础教育入手,积极开展非遗“四进课堂”,在全省部分中小学试点开展了传统体育进体育课、传统技艺进手工课、传统美术进美术课、传统音乐进音乐课的试点探索,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陕西省教育厅共同命名了52个单位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使中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
陕西非遗保护成果的整理与出版不断加强,先后编辑出版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共五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论文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典》《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撷英》《陕南羌族》《陕西剪纸》(五卷)等几十部书籍,录制发行了《西安鼓乐》《阿宫腔》等多种音像制品,为全省非遗保护提供了详实资料和工作参考。
相关推荐:
2020年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主会场活动启幕
声明:《陕西非遗保护成果丰硕》一文由漫游吧(www.manyou8.com)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